接触最新消息,小成本博取大收益
今天我们来聊聊空投市场的暗流涌动,讲述一场没有裁判的“利益角逐”,其中项目方、撸毛党、以及我们这些参与者的心里博弈,怎么看都能引发一波热议。
首先,空投市场如今已经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数据泡沫”战争。项目方一边装作“无奈”,默许工作室刷量、造数据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一边又不动声色地进行大规模“清洗”,通过空投前的地址筛选,清除那些过多的假数据。与此同时,撸毛党们陷入“撸了不一定有,不撸一定没有”的窘境,拼命博弈,争取哪怕一丝空投奖励。这场没有裁判的游戏,暴露了市场中的尖锐矛盾——数据泡沫与真实价值的撕裂、短期利益与长期生态的对立。
我把2024年100个项目的空投数据做了一个大致的整理,揭示了空投背后的最新趋势与规则黑幕——谁在收割?谁在被收割?
正如某L2协议的CTO所说:“我们清楚80%以上的地址都是工作室,但必须靠他们完成生态冷启动。”——项目方面临着两难境地:
·左手造泡沫:默许工作室批量刷量,创造链上繁荣(TVL、交易量、用户数),以此吸引融资和关注。
·右手清泡沫:在空投之前进行大规模地址筛选、清洗,避免泡沫积累,降低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空投规则种类繁多,我梳理了一些主流类型,包括:
交互类空投:这是最常见的空投方式,通常与测试网和主网的任务活动相关,通过用户的参与增加链上交互数据,但这种方式会引发项目方的大规模地址清洗。例如,LayerZero的80.3万个地址被标记为“女巫”,Linea的40%地址也被判定为异常行为。
NFT持有类空投:NFT、OAT等被作为空投凭证,但由于其可流通性,带来了潜在的“老鼠仓”风险,不易识别。例如,FUEL和Berachain的NFT空投分配比例就存在问题。
积分空投:这种方式目前占据主流,由于积分是中心化的数据,容易被操控,且具有无限增发的潜力,导致公平性存疑。比如,ME(女巫地址的积分直接清零)和Line的LXP(即使拥有SBT积分,也可能最终无法获得空投)。
总之,这些规则的不透明性以及频繁的“老鼠仓”行为,使得空投的公平性受到了严重质疑。
如今,空投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项目方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从投资者到用户、从VC到交易所,都有各自的利益。面对这些矛盾,项目方往往采取两种策略:
阳光普照型:适用于小项目或奖励丰厚的项目,像HYPT这样的项目几乎不做筛选,奖励分配公平,但这种项目的缺点是吸引不了大规模工作室,往往更难以维持长期生态。
严格筛选型:适用于大项目,通常通过积分、交互频率、排名等方式筛选参与者,比如SCR、符石、ZKSync和StarkNet等项目。虽然这种方式能提高空投的精准度,但同时也增加了参与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撸毛党很容易在规则博弈中陷入被动。
在空投的激烈博弈中,参与者同样面临两难的选择:
不撸一定没有:如果不参与空投活动,就永远无法获得奖励。为了尽可能争取空投,用户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从而加剧了市场的内卷,增加了参与者的焦虑。
撸了不一定有:即使投入再多,也未必能获得空投奖励。项目方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过滤不符合标准的地址,复杂的筛选机制让许多参与者因策略失误或被误判为“女巫”而失去资格。
然而,过度竞争和投入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为了争夺有限的奖励,参与者不得不“撸”出大量数据和活跃度,但复杂的规则使得回报非常难以预测。2024年中,32个项目明确标识了“女巫地址”,而大多数项目的筛选标准完全不公开,审核过程也十分不透明。参与者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
空投激励博弈中,项目方和撸毛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共生”的:
·共荣:当空投策略平衡得当时,项目方和用户均能受益,既能吸引活跃数据,也能保证生态健康发展。
·共损:如果项目方策略失当,或是撸毛党过度刷量,最终都会损害整个生态,双方都会陷入“自毁前程”的境地。
动态博弈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如果项目方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短期内数据暴增,但随着清洗机制启动,生态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如果门槛设得过高,则可能限制了真实用户的参与,影响项目的长远发展。
总结:空投的本质,是项目方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博弈。对于撸毛党而言,要想稳稳获得奖励,精细化的策略和长期的价值构建至关重要;而对于项目方来说,关键不在于追求融资或短期繁荣,而是如何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来提供长期价值,真正为用户带来实质性收益。
免责声明:本分析仅供参考,市场瞬息万变,投资需谨慎。对投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加入我的粉丝群,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