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行业资讯,跟踪巨头动向
比特币(Bitcoin)又称比特金,是2008年由中本聪提出的货币形式,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电子货币。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可以用来套现,且它的信用并不由某个人或者组织来支持,而是基于自然算法,属于自然信用货币。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在P2P Foundation网站上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陈述了他对电子货币的新设想。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掘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世区块”,获得了首矿奖励—50个比特币。2010年7月17日,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网站MTGOX成立,当时比特币的单价不到0.05美元。2023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一项九点行动计划:不授予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官方或法定货币地位。
2024年4月,币安网站公告,币安NFT将于2024年4月18日14:00(东八区时间)停止支持比特币NFT的交易和充值业务。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固定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买卖、或使用比特币,且交易记录公开透明。
比特币总数量有限,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比特币验证了电子货币的技术可行性、创造了一种通过纯软件和点对点方式的新型支付体验、也创造了全新的三方记账模式。
2024年12月31日,比特币突破96000美元/枚,日内涨3.46%。
比特币是2008年由中本聪提出的货币形式。其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电子货币。任何人使用运行有效“挖矿”软件的计算机,都可以“制造”出比特币,并对自己制造出来的比特币即时拥有所有权。比特币被设置为到2140年只能生产出2100万单位,它的信用并不由某个人或者组织来支持,而是基于自然算法,属于自然信用货币。虽然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但是可以用来套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总体数量有限,不属于任何国家,不受全球任何单位的监管;因为没有任何实体和单位为它负责,它可能值钱,也可能不值钱,自由度很高。
基本原理
比特币的本质上是一堆复杂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组所能得到无限个(其实比特币是有限个)解中的一组。而每一个特解都能解开方程并且是唯一的。以人民币来比喻的话,比特币就是人民币的序列号,有人知道了某张钞票上的序列号,就拥有了这张钞票。而挖矿的过程就是通过庞大的计算量不断地去寻求这个方程组的特解,这个方程组被设计成了只有2100万个特解,所以比特币的上限就是2100万,因此比特币又存在通货紧缩的现实问题。
基础架构
比特币架构是具有普适性的区块链技术框架,大部分区块链应用都是基于比特币架构的扩展。比特币架构可划分为底层服务、核心层、应用层3层。底层服务比特币区块链是建立在底层P2P对等网络之上,基于TCP/IP通信协议和密码学算法的分布式系统。与地址发现协议类似,当比特币客户端生成新交易时,客户端会将其转发给所有邻居结点,为避免不必要的消息转发,比特币对等结点将所有接收到的交易保存在本地内存池中,如果该对等结点接收到的新交易哈希与池中或主区块链中某个块的交易具有相同哈希值,则该新交易将被忽略。
核心层
比特币系统基于核心层PoW共识机制、激励机制、哈希函数、时间戳等手段,以去中心化方式在结点间建立信任。资产拥有者通过对以该资产为输出的上一笔交易和资产接收者的公钥签署数字签名,并将该签名附加在当前交易中来完成一笔转账。比特币系统通过发行和流通比特币对参与者进行激励,成功破解当前PoW哈希谜题的结点将获得系统新发行的比特币作为奖励,作为记账结点还将获得新区块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这两部分费用将会封装在每个区块的第一个交易中。
应用层
比特币用户在应用层采用匿名方式参与交易,每个用户可以拥有数百个不同的比特币地址,这些地址均由其客户端存储和管理。
相关概念
比特币代码
比特币代码是开源的,遵循公开的分布式账本设计思路,没有人能占有或控制比特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比特币网络,而不必经过准许。比特币转账需要经过网络节点的密码学确认,然后被记录在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本里,这个公开的分布式账本被称为区块链。
比特币账户
比特币账户是通过公钥(PublicKey)和私钥(Private Key)创建的,它们是一对使用数学上的非对称加密算法生成的包含数字和字母的长字符串。公钥生成账户地址,类似于电子邮箱,比特币账户地址是公开的,可用于接收和发送比特币。私钥则需要妥善保管,只有私钥能够授权比特币转账。私钥不同于普通密码,私钥不可更改。
比特币挖矿
比特币挖矿是“铸币”过程,通过挖矿,新发行的比特币将进入市场流通。具体而言,在“铸币”过程中,需要先解出一道有关计算的数学难题,然后才能发现一个新区块,并将新区块“链接”到已有的区块链上,从而获得系统发行的一定量的比特币。从2009年比特币运行开始,新区块奖励50枚比特币,诞生10分钟后,第一批50个比特币生成了,而此时的货币总量就是50。随后比特币就以约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区块奖励减半为25个。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区块奖励再减半为12.5个。比特币是以一个固定且周期性递减的速率进行发行的,预计到2140年,比特币将无法再继续细分,从而完成所有货币的发行,之后不再增加。这时它的总供给量趋近于2100万枚。
发行规则
比特币的发行规则,实际上遵循了一种数学上收敛的无穷级数算法。例如等比数列:。中本聪给比特币定义的规则是:每挖出210000个区块,比特币新区块的奖励减少一半,而每个区块的平均发现时间是10分钟,这是由比特币的挖矿难度动态调节的。因此,210000个区块大约经历4年()。每4年为一个发行周期,第一个4年的总产量是枚比特币,第二个4年的总产量减少一半,依此类推,按照等比数列之和的计算,极限值是2100万枚比特币。这就是比特币总量不超过2100万枚的由来。
货币交易
获得方法挖矿比特币的获取可通过挖矿来实现,而挖矿就涉及矿机和矿池。矿机是挖矿专用设备。2012年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以后,以ASIC集成电路技术制造比特币挖矿专用设备的行业迅速崛起,形成了ASIC的完整产业链,包括设计、芯片生产、配件生产、销售、二手市场等环节。矿池是一个组队挖矿的服务器。比特币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而该区块最终归于最先完成有效计算的服务器的组队,再由参与者进行内部分配。
获取比特币区块的能力取决于其整体计算能力(即算力)。从矿池对比特币的分配方式来看,主要包含PPLNS、PPS、DGM三种。其中,PPLNS(Pay Per LastNShares)指所有矿工发现区块后,矿池将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分配区块中的比特币;PPS(Pay Per Share)指立即为第一个矿工支付报酬,而不必等待区块生成完成或确认;DGM(Double Geometric Method)指矿池运营者在短期内收取部分挖出的货币,然后以实际交易价值返还给矿工。购买获得相比于挖矿,购买是获得比特币最简单的途径。购买比特币时可以通过C2C模式在线下向他人直接购买,也可以在交易所购买。交易所充当数字货币买卖双方的中介,交易所中的交易是由挂单撮合而成的。
交易流程
比特币的交易包括5个阶段:交易创建、交易广播、交易验证和打包、交易确认和交易记录。
交易创建
当Alice向Bob转账时,Bob首先创建一个新的比特币地址,用于接收Alice的收款。Alice通知其比特币客户端向Bob的收款地址转账。Alice的钱包里有其每一个比特币地址的私钥,比特币客户端用Alice此次被转移比特币对应地址的私钥对这一笔交易申请进行签名,这条交易数据包含了比特币在网络中进行价值流通的所有信息。
交易广播
创建的比特币交易会被发送到至少一个与比特币网络相连接的节点,节点会验证该交易是不是一笔合法的交易,如果交易有效,则该节点就会将这笔交易发送给与自己相连接的其他比特币节点,其他节点收到之后将会做同样的操作。以此类推,在几秒之内,一笔有效的交易就会呈指数级扩散在全网传播,直到所有节点都收到这笔交易。
交易验证和打包
为了避免垃圾信息的传播,每个节点在收到交易后都会对交易进行验证,需要验证的信息主要包括交易语法和数据结果、交易总价值、交易输入和交易解锁脚本等。通常一笔异常交易所能达到的节点不会超过1个。所有具有挖矿功能的节点都会通过工作量证明的机制来争取将最近的交易打包成区块。谁先算出正确的目标结果,谁就可以优先将交易打包成一个区块并广播给其他节点。
交易确认
其他节点在收到区块后,会对区块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本轮算力竞赛结果是否正确、区块中的交易是否都为合法交易等。如果全部正确,则将该区块接入自己区块链的账本末尾,并将该区块广播至与自己相连接的节点。
交易记录
交易所在的新区块将加入已经存在的区块链中,这笔交易便永远地被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中,不可更改。此时交易完成。
比特币交易示意图
交易风险制度
风险由于各国对比特币交易的态度不一,所以比特币所面临的制度风险也不完全相同。
市场风险
主要包括平台操作风险、被盗风险、网站关闭风险、行情大跌风险、信任危机。另外,比特币的波动性高、流动性差、市值非常小,因此也为比特币交易带来的较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风险
如被黑客袭击、货币被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