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区块链领域相关知识
人工智能热了,区块链冷了。冷了的区块链,曾经风光过,而生长在区块链上象征“财富”的一种虚拟货币——比特币却很热,一直“高烧”不退。
(一)
区块链(blockchain)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而人工智能技术“青黄不接”的爬坡期?企业、专家和媒体所宣扬的针对安全的“不可篡改”是不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承诺?
其实,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种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从狭义上来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库,数据结构上是按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相连在一起的一条数据链,链上的每个节点就是一个区块(block),一般通过二叉树(如Merkle Tree)将每笔交易数据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汇总的哈希值,再加上时间戳,就是一个区块的唯一标识。
从广义上来说,区块链是结合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多种技术的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集,这更像特殊的集成技术。首先,区块链的主要作用是储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写入区块链,也可以从里面读取,因此其本身是一个数据库。其次,任何人都可以架设服务器,加入区块链网络,成为一个节点。区块链的世界里面,没有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都保存着整个数据库。你可以向任何一个节点,写入/读取数据,因为所有节点最后都会同步数据、保证一致。
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说,区块链技术也是一种全民参与记账的方式。就如《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一书所言:“区块链的目标并不是建造一个防火墙去保护某个可信第三方掌控的、充满了有价值数据的中心化系统,而是将掌控信息的权力散布到网络的边缘及人们的手中,并限制公共传播的身份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想要极大地提高窃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就是说,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节点越多,成本越高。
从全球范围的应用趋势来看,区块链又分为公有链和联盟链,公有链就是任何人都可读取、发送交易并能获得有效确认的共识区块链。它完全去中心化,链上数据公开透明且不可更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交易或挖矿,读取或写入数据,比如BTC、ETH、BNB等。
联盟链则是指有若干组织或机构共同参与管理的区块链,每个组织或机构控制一个或多个节点,共同记录交易数据。要想在联盟链节点上进行数据读写或者发送交易数据,也只有联盟内的组织机构能够做到,就像一个局域网。由于不同的政策环境、制度要求与文化背景,目前公链在世界上比较流行,而联盟链则在国内比较受欢迎。这二者之间在行业内部形成的“重视公链、无视联盟链”的“鄙视链”也在暗示,对数字乌托邦和去中心化的追求,一直都是互联网用户的“初心”。而在“混沌”之后的“秩序”实现却必然依靠政府监管与行政手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联盟链”则是构建区块链发展秩序的重要部分。在中国,长安链、国信公链、星火链网、BSN四个“区块链国家队”则是构建这种未来数字空间秩序的代表。
单从个体对互联网乌托邦式的想象来看,“匿名性”似乎是一种“纯真无邪”的追求。从最初PC互联网时代的“没人知道你条狗”,讲的就是在一个只有IP地址但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的互联网早期,只要不打开摄像头,在聊天室里,相互之间,不知道对方是人还是狗。而随着互联网监管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对网络谣言和不法分子的持续打击,在QQ群、BBS等发布非法信息很容易被公安机关识破、追溯并依法惩处。特别是当智能手机将个人身份、位置、社交、支付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之后,一个人在数字空间的“匿名”特权就已完全丧失,一旦个人信息泄露,每时每刻的行动轨迹都可能被自己的在线数据所暴露。
随后,在移动社交领域曾经短暂出现过一种匿名性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非注册的方式发布“阅后即焚”的信息,但由于作者不承担发布的信息责任,从而使各种谣言、虚假信息泛滥,最后导致该应用下线。作为以加密技术为核心的区块链,可以视为数字空间里用于对抗缺乏“匿名性”保护机制的互联网安全环境。
(二)
区块链的出现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
毫无疑问,首先,社会数字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实现了数字化运作,随之对数据的安全性与互操作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等技术手段则是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区块链则有此特性。其次,从互联网的发展史来看,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转向价值传递是一种必然趋势,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互联网的应用模式,是对身份、资产和权利的数字化认定与传输。此外,从互联网诞生的第一天起,其实就被赋予了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无论是“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还是“自组织理论”,都代表了数字赋权个体的理想主义意识。
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数据和算法应用的深入,以及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异化,对数字空间有关信息、道德、权利等领域的治理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也成为重要监管目标。区块链技术的兴起,至少说明在制度解决方案之外,还有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供你选择,用于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比特币、NFT数字藏品的出现,则被视为一种区块链社会化应用的历史必然。
迄今为止,虽然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面目依然模糊,但这并不影响比特币作为一种加密货币风靡全球。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截至12月21日,比特币价格为97,291.79美元,最高达到103,900.47美元,而最低则为0.048646美元,涨了200万倍,增值幅度惊人,十分罕见。除了比特币外,还有泰达币、瑞波币、狗狗币等其他项目也在运行中。虽然,目前仍有人将比特币作是“郁金香骗局”的数字版。但是,投资者与投机者依然趋之若鹜。比特币也可以看作是数据“匿名”的新途径,比如,部分投资者通过投资比特币来躲避财富监管、资产跨境转移以及税收政策的制约。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目前比特币已不具备“匿名性”。
比特币使用的分布式账簿区块链虽然不记录身份,但它留下的交易痕迹很容易追溯到人,当比特币被盗时,罪犯“就像是一个在雪地里抢了银行的人”。虽然,罪犯的名字或许没人知道,但数字领域留下的蛛丝马迹,就像雪地上的足迹,可以让有关部门循迹追查下去。
加密货币,不仅成为一种个人资产配置的新要素,同时也在成为平台巨头企业试图重新扩展商业版图,以及重塑自身数据权利的新工具。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了一份名为Libra白皮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自己的雄心壮志:要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一款加密货币,Libra有许多特点,比如在交易方式上设置交易准入机制,任何一笔单项交易均需获取管理机构的认可,部分用户可能会因信用问题被拒入市。货币价值与主流法定货币挂钩,没有固定币数总量,市场容量大小由管理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决定。此外,由28个成员公司/组织构成,囊括了在线支付、通信、共享出行、风险投资等行业的全球顶尖企业,组成一个名为LA的发行监管机构。
从中可以看出,Facebook的雄心壮志其实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公司所具有的权利范畴,其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以“LA”为中央银行,在28个“成员国”流通加密货币,并可协调掌控一种数字时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联储之外建立一套自身的货币流通机制。因此,Facebook受到了空前的压力,Libra推进速度缓慢。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主权国家不会允许这样的挑战存在。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表示:未来的重要性排序分别是国家、平台和公司。将“平台”排在介于国家和公司之间的第二位。那么,在一个数字文明时代,平台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将数据作为核心资源、将用户当公民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没有武器装备的新型主体。
(三)
相比于比特币“简单粗暴”的暴涨暴跌,一种名为NFT的非同质化代币的出现则更体现了人们对所谓“价值”的追求。NFT作为一种独特的数字资产,每个NFT都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签名,其作为一个公共账本,允许任何人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和所有权。2021年3月22日,Twitter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Jack Dorsey)将自己的第一条推特以NFT形式出售,售价为290多万美元。
NFT最为为人熟知的应用应该是艺术文化领域,通过对实体名画的NFT创作并进行上链发行和在线分销,满足收藏者的价值需求。英国伦敦的Unit London宣布,多幅价值连城的达·芬奇等世界巨匠的名画被NFT(不可替代数字艺术)化,售价在10万~50万英镑之间,虽然比起原作实物便宜了太多,也绝非常人所能随意购买。对世界名画名作的NFT化不仅可以将传统艺术进行数字化唤醒与价值共享。同时,对于普通用户以及无法获得真迹的收藏者而言,拥有数字藏品也是一种价值获取方式。当前,由于NFT领域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国已制订措施,加强数字藏品的流通监管,核心是禁止将NFT进行“比特币化”炒作,导致脱离实际价值与市场需求的暴涨暴跌,引发金融风险,NFT数字藏品不可作为金融工具,但肯定其收藏价值。
面对货币数字化的趋势与加密货币发展,2020年4月,我国开始内测“数字人民币”,从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特征与属性来看,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对人民币这一主权货币的电子化与数字化。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稳定币出现,其内在价值锚定的是国家信用,其流通过程中不会出现自身的耗损、增值或贬值。数字人民币主要通过央行与地方商业银行两层架构进行发行,“支付即结算”而非“支付即交易”,而且是作为人民币纸币的数字凭证出现,这是作为一种数字货币的核心特征。数字人民币通过银行电子账户的钱包可以支付,但不会像存款储蓄一样生成利息。
数字金融专家大卫·伯奇(Daid Birch)认为,假设一个非洲农民想从中国购买拖拉机或化肥,一种方法是他向建设港口的中国公司供应生产谷物;另一种方法是用本币支付,但是本币汇率可能因通货膨胀不稳定,就以美元支付。但是,在某些国家/地区,因受限制不能使用美元。比如,由于账户被锁定,无法在阿富汗转移美元。此时,如果你有数字钱包,则可以存储数字人民币,用于支付货物费用。
2023年,江苏常熟宣布公务员工资将全部以数字人民币发放,这一新闻曾一度引起社会关注。其背后的关注点在于,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本质已不是一种金融工具,而是一种治理工具。通过对数字人民币的每一串代码、数据的流动轨迹监测,从转账、支付、购买以及其他行为都可以被记录。如果当所有公民都将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数据与市场交易行为都将体现在这些数据的流动上。或许,这才是数据在指示财富或货币的表象下,未来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货币与数据的结合,俨然成为一种治理工具;与能源的结合,则可能成为以绿色治理为底色的一种全新经济社会的运行结构和分配机制的创新;与个人数据的结合,则将被企业和其他组织肆意滥用的个人隐私信息重新又回到个人手中。
在《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一书中,作者就设想了一个典型场景,假如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一个关注绿色能源的退休人士,他作为一个小投资人,将自己储蓄的一部分投资到基于区块链的贷款项目上,从而为印度北部地区的一个微电网提供部分资金,这样的投资权益可以卖给其他投资者,也会受到智能合约的保障。并且,这部分投给微电网的贷款还可以通过打包组合形成“加密货币技术支撑的太阳能”金融资产,从而可以出售给其他投资机构。
区块链在其中的价值是什么?它提供了非数字化世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投资和能源流动信息的颗粒度及微观控制能力。而所谓的“虚拟电厂”概念也是基于区块链的能源分布式协作应用,新能源与区块链的结合使得人们不再完全依赖于大型电站的能源输送和分配,个人和家庭可以将自身节约或多余的能源纳入电网中,基于区块链的权益分布和认定,谁使用了你的能源并按照行情该支付多少费用,均可通过区块链网络来解决。
(四)
区块链,究其本质,其实是重塑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一种非透明的混沌状态进入到一种高透明的清晰状态,促使人的权利从组织和系统中解放出来,并可以实现自我控制与管理。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区块链不是一种技术创新,而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实际上,区块链还是数据要素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之一。2024月11月23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是一种全新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旨在实现数据资源的规模化流通、共享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的关键技术之一,用于数据确权与隐私保护、跨域数据共享、数据治理等,将发挥重要作用,有了发展的新空间、新未来。区块链通过其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为数据资源提供了确权机制,可以保护数据的所有权、持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从而构建一个透明、安全、可信的数据开发利用和价值实现的新环境。
显而易见,区块链的应用前景广泛。但是,区块链为大众所熟知的应该是来自“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魔幻现实,当数据无法共享与自证真实的时候,活生生的人其实已经无法抵挡来自数据的“蔑视”,虽然这种“蔑视”的背后是某种惯性思维或某种机制的失能。“区块链+身份证”轻松证明 “我妈是我妈”。
大卫·伯奇认为,社会上存在三种类型的身份,一是法律身份,即你所有享有的权利、义务;二是社会身份,即你的社会关系及主张;三是个人身份,即你如何定义你自己。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依靠政府和第三方组织的证明越来越无法实现对“我是谁”的确证,伪造证明、图章、文件等时有发生。此外,物理性的证件、证明“过度分享信息”导致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出现巨大隐患,比如,你向人出示身份证,其中就将自身的姓名、年龄、身份证编号、户籍地址等信息暴露给不可知的第三方。疫情期间的一些个人信息泄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而在区块链架构下生成的数字身份(digital identity),是实体社会中的自然人身份在数字空间的映射,它将不可控的个人数据主权置于自我控制之下,其核心在于是什么数据、用于什么场景、何种方式授权、给谁使用等都在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了细致而严密的把控,从而将“无形”的数据被“有形”的手所控制。“数字身份不只包含到处可用的独特、难以遗忘的身份,也有能力访问与你身份相关联的信息,还有能力控制你在不同情况下提供的人物角色。”因此,需要明确的是,“数字身份”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1997年出版的《主权个人》(《The Sovereign Individual》)一书在27年前就预示了区块链将如何改造人类社会的今天。作者认为,在软件主导的未来世界,财富就是信息,武器就是信息,土地也是信息;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信息就是财富、武器、土地。本书认为,如果你拥有一定量的资本,你应该考虑对它进行重新部署。公民身份已经过时,为了最大化你的终身受益,成为一名主权个人,你需要成为政府或其保护的客户,而不是公民。
而在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今天,工业时代依靠规模化、协同化与管理体系的构建才能发挥和挖掘生产要素价值的模式正在日渐式微。当数据资源被定义、挖掘出来之后,基于区块链模式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支配权力将回归个人。“如果把政府比做人的大脑,把市场比做人的动脉血管,那区块链技术更像是毛细血管,真正把血液和养分送到每一个具体的细胞里。”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达成共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谈判,其二是战争。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与共识机制是,将人类的知识、价值、利益等以数据的方式打标固化存储在数字空间,不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损耗,也不因多次传播而产生信息减弱,更不会被篡改。因此,“共识的最低成本就是存储成本”,数据本身也成为一种共识,共识机制让数字空间的财富“再分配”更加趋于公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