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区块链领域相关知识
自2009年区块链技术依托比特币以来,其技术演进路线可划分为以下。
区块链1.0:以比特币为代表,它既是独立的区块链网络,又是单一的协议和应用,及三者于一身,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保存基本记录交易的分布式账本,承载的是加密货币应用。
区块链2.0:以以太坊为代表,区块链网络上除了分布式帐本以外,增加了可以执行智能合约的程序代码,承载的应用场景从加密货币延伸到了加密资产。
区块链3.0:自2017年起,业界涌现了大量区块链3.0项目,目的是以链上与链下结合的设计构建基础设施、平台、工具及去中心化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普及应用余各行各业,为广大用户所接受并使用。
区块链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一个记录加密交易的数字系统,这些记录被保存在一系列点对点的计算机网络中。它是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系统网络中的数字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公共分类账本。
区块链 1.0 区块链1.0时代见证了整个去中心化概念的迭代,它集中体现在加密货币的演进上。区块链的最初出现始于第一个加密货币比特币( BTC )的诞生和发展。 其源于一个名为 Cypherpunks 的专家团队,对互联网和金融系统的未来的担忧。该团队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将受到监控和审查。因此,他们试图开发一种电子货币系统,以确保隐私,并从经济角度保护开放的互联网。 该系统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 ECash(电子现金)计划上最先被提出。这一阶段,区块链聚焦于高安全性、匿名、点对点交易等完全去中心化属性。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比特币诞生 2009年1月,比特币网络上线,推出了第一个开源的比特币客户端软件。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第一个比特币创世区块,获得了首批50个比特币挖矿奖励,比特币系统正式启动。 区块链 1.0 技术包括用于加密货币的区块链核心、钱包软件、采矿设备和采矿软件等组件。每一台计算机都能够在这些区块链核心中建立节点。 显然,区块链 1.0 可以定义为第一代区块链技术,其主要聚焦于去中心化和加密货币。 区块链2.0 作为继区块链 1.0 之后的下一代区块链技术,主要是指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主要特点就是在区块链上开发更多应用,区块链 2.0 显然是以以太坊(ETH)为代表的区块链 1.0 的升级版。 2014年1月25日:以太坊正式发布 2013年11月,受比特币及染色币的启发,19岁维塔利克·布特林发表了白皮书《以太坊:下一代智能合约与去中心化应用的平台》,提出创建一个全新的分布式计算开源平台,用户可以在其上构建部署各种智能合约,以太坊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执行该代码或程序来完成发行通证、金融合约等特定“交易” 区块链 2.0 主要体现在在以太坊的崛起和智能合约的整合上。 以太坊是为了构建去中心化应用而建立的。因此,区块链 2.0 以它为中心。它为开发人员以开源和无需许可的方式将智能合约部署到以太坊区块链,提供了更宽的道路。 这项技术引发了去中心化金融 ( DeFi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初始代币发行 ( ICO ) 和不可替代代币 ( NFT ) 的创新。 总的来说,区块链 2.0 可以定义为专注于智能合约的第二代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 3.0 这是区块链旨在提高可扩展性的特性,同时允许区块链相互交互的进化阶段。区块链 3.0 可以追溯到Cardano( ADA ) 的入场。对于区块链3.0暂时没有一种明确的定义和期许,人们认为它应该采用了权益证明(PoS)机制。 区块链 3.0的潜力集中在为加密货币之外的服务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区块链 3.0 被视为企业和机构的区块链。它旨在降低先前版本带来的高昂gas费用,同时还增强了区块链的安全功能。区块链的应用演变从 DApp 到 DAC 及 DAO ,再到 DAS。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集成到供应链、网络安全、投票、医疗保健、Web 服务、物联网等领域已成趋势。这可以使对应行业增强可追溯性,提高效率,提升安全性和交易速度。如前所述,区块链 3.0 是区块链 2.0 的升级版本,旨在通过使用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提高技术能力。它专注于解决区块链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促进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和高效地交易。 结论 到目前为止,区块链的演进已经取得了成功,愈发接近主流。从构建仅支持加密货币的区块链 1.0 开始,它的缺点是速度慢和用户界面复杂。区块链 2.0 的出现超越了区块链 1.0,因此它的开发目的不仅仅是加密货币。这见证了像以太坊这样的区块链的出现,它是为促进一系列活动和应用而特意构建的。当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社会治理时,我们也就迈进了区块链3.0时代。
上一篇:区块链知识大全